原來精油是這樣對抗細菌的


公元前2000年,印度《吠陀經》就記載有檀香、肉桂、芫荽、沒藥、薑等多種藥草在宗教和醫療上用途。14世紀歐洲黑死病大流行,人們在街上焚燒乳香和松樹預防感染,而當時的醫師為了杜絕感染,則身穿泡過蠟的亞麻或者帆布衫,頭戴黑帽,裝備了狀如鳥嘴般的面具,鳥嘴中裝入芳香植物,如迷迭香、百里香、薰衣草、鼠尾草等,來過濾空氣,對抗細菌和病毒,保護自己不被感染。

#精油如何透過皮膚進入人體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從頭皮到腳底,包覆整個人體。皮膚是我們對外來物質的屏障,但皮膚並不是把所有物質都拒於門外,相反皮膚對親脂性物質非常接受。物質是否會被皮膚吸收,其速度與物理及化學性質,如脂溶性、極性、分子大小、重量和分佈能力等有關。由於精油分子小,脂溶性高,大部份精油被皮膚吸收後,在20~60 分鐘後就能在呼氣中偵測到。許多醫學實驗也證實,當精油塗抹在皮膚上的數分鐘後,亦可在血液內測驗出精油的成分。

#精油主要經由汗腺進入身體
汗腺與毛孔越多的皮膚部份,精油的滲透就越快。手掌、腳掌、腋下、前額、頭皮等都是較易爲精油滲透的部份。精油進入身體後,藉由兩種方式輸送至全身:1、精油滲透到細胞間的組織間液輸送到血管及淋巴管,經由血管及淋巴管傳送到身體的每一個部分。2、精油直接經由細胞間的組織液,輸送到全身而產生功效。在皮膚上適度的按摩,產生熱力能使毛孔擴張及增加局部血液循環,更可以增加精油進入身體的速度,促進精油在身體循環的效率。這是為何在塗擦精油時,建議適當的力道按摩輔助,但至於按摩的手法,大家不要太拘泥

#精油針對抗菌和抗病毒的藥學屬性 精油在抗菌上的應用,也屬於西醫中的一部分,所以有許多相關的試驗數據、科學期刊的論文發表以及人體試驗,是精油療效中最多科學佐證的。由於精油的芳香分子復雜,加上萃取自農產品之緣故,每年每批植物所含成分的排列組合有些不同,導致病原很難對抗精油產生抗藥性,成為最新生物科技所重視的藥物原料。

#精油的抗菌原理
一、#影響細菌的細胞膜 精油可以阻礙細菌複製或者防止細菌順利生長,部分精油還具有破壞細菌外膜的功效,再透過淋巴球、白血球這些免疫大軍去吞噬細胞。

精油分子透過2種更改細胞膜功能方式達到目的:
1. #改變細胞膜的結構與功能它們把自己嵌入到脂質細胞膜,與磷酯類或者膽固醇分子的親脂端產生輸水交互作用。如此一來精油裡的萜烯分子會改變細胞膜的流動性或滲透性,最終達到改變細胞膜的結構與功能,從而破壞細菌細胞。
2. #精油分子可以透過附加到細胞膜蛋白質(即受體蛋白)的親脂端來改變細胞膜。

二、#干預細菌生態環境抑制其繼續生長 與抗生素不同的地方是,精油能同時摧毀細菌的生態環境,並提高患者的免疫力。法國著名微生物學家巴斯德說過:“微生物甚麼都不是,環境才是一切”。干預細菌的生長環境,把有利的微生物生長環境變得不利於微生物生長,通過環境的持久改變,從而來抑制微生物的滋生。植物利用不同結構類型所製造的次級代謝混合物來保護自己不受食草動物、細菌和真菌的毒害,這些次級代謝物是經由幾百萬年的演化,在不斷地篩選之下最適合對抗環境的活性成分。而根據它們過去在植物體中常對抗的入侵者(細菌、真菌與病毒),我們也可以有樣學樣地使用精油來處理微生物和病毒造成的感染。

德國醫院的空氣消毒試驗,使用的精油:松樹、百里香、薄荷、薰衣草、迷迭香、丁香、肉桂,20分鐘後細菌減少40%,1小時後減少80%,9小時後減少100%。

#精油抗病毒與抗生素之間的差異#與病毒形成競爭關係+#多重標靶效應
病毒雖然很難被精油真正“殺”死,但精油會與病毒競爭人體細胞膜上的受體,或者直接附著在病毒表面,讓它沒有機會進入細胞去複制更多病毒,而拖延病毒的繁衍速度,為人體免疫系統爭取更多時間去製造抗體、找出病毒、並消滅它們。植物製造的抗微生物物質,對於微生物較不具有專一性,與現代醫藥界已沿用多年的抗生素有著很大不同。兩者本質上的差異在於,抗生素是從某種細菌中演化出來,對抗另一種細菌的物質,而許多病原體對於特定典型抗生素已經產生抗藥性,而精油分子中的組分相當複雜、豐富,因此它能以不同模式對抗微生物的特性便不容忽視。如果您家裡有這幾種精油,可以用它們作室內熏香、或者在口罩外滴1滴使用。

#尤加利精油:高含量的1.8桉油醇,使其具備化解黏液、抗菌、抗流行性感冒的生理療效。#茶樹精油:天然的抗菌劑,抗菌效果比最常使用的苯酚要強12倍,能夠抑制空氣中細菌和微菌的數量。#薰衣草精油:其鎮定、消炎、止痛功效廣為人知。#迷迭香:呼吸系統問題的常用油,可以提升免疫、預防傳染、抗細菌。

以上資料來自 《芳療實證全集》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